close

課題分離             淑芬1130112

                                  

阿德勒認為為80%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很多人在人生當中做好課題,浪費了非常多的精力在煩惱這些人際關係,導致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有心力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很可惜。

解決這些問題最重要的關鍵是要區分什麼是「自己的課題」什麼是「別人的課題」,我們只要專注在解決自己的課題就好,不要太介入其他人的課題。

1.當做了某個決定或行為,最後帶來的成果是由誰承擔,就是誰的課題。

2.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想法或決定,無法干涉別人的課題,我們能做的,是決定要不要跟對方說,而對方要不要改變,那是他的課題。

3.我們無法改變他人加之於我們的行為或想法,要怎麼處理自己的情緒,是我們自己的課題。

 

沒有做好課題分離的原因

1.自己介入了別人的課題,煩惱很多別人的事情,管太多,讓自己壓力很大;有時候自己覺得幫了大家,結果反而被別人討厭。

例如:以前,因為先生很容易生氣,也很愛生氣,所以每個星期總會和哥哥上演幾場小暴動,幾個星期再來一場大暴動。

在面對先生因為選擇生氣而和兒子發生衝突時,我管太多了,想在當下當和事佬,想介入先先的課題,希望他能和我一樣透過不責備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結果:不但被我先生吼出來,我也跟著吼回去,結果父子二人暴動變成父母子三人暴動,父子爭吵增加了夫妻爭吵。

2.過度在意別人的想法,增加了自己的負向情緒。

1:每次被先生兇吼完,我自己心情上的課題分離也沒有做好,出現受害者的心態。自憐加上自卑,情況更惡化,情緒承接不住時,真的是很苦,幾度打自己,想離家出走。

2兒子在學校出現問題行為,我我聽到一個評價是「跟兒子媽媽講都沒有用」,但我處理這個評價的態度是當成利刃往心裏刺,而不是接納別人的想法,自己把自己刺的很痛,造成自己的苦。

沒有課題分離的結果 吵架時間和負向能量,沒有多出來的時間和心理空間。

1.浪費了非常多的時間在煩惱,甚至是吵架、衝突。導沒有辦法有心力去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2.產生負向情緒,內耗了不必要的心理能量在煩惱這些人際關係,影響身心健康。當我們產生各種情緒的時候,最先攻擊到的是身體的免疫系統。

負面情緒容易刺激腦神經,70%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

知名的身心靈作家露易絲.賀(Louise L. Hay)曾經提到,臨床經驗中有關腦部或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如腦腫瘤、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經常與佛學中所謂的「執念」有關。「執念」也就是思想僵化、缺乏彈性、頑固的信念、鋼鐵般的意志、拒絕改變既有心理模式等。

例如:楊爸爸和哥哥的衝突情況通常是楊爸爸的責任感太重,覺得要對孩子有所管教,孩子才會懂事;而另一個肇事者哥哥,一方面除了要對楊爸爸的管教進行「反抗」;另一方面,他只要聽到或是看到楊爸爸有生氣情緒時,哥哥就會被爸爸的情緒影響而開始「不耐煩」;再加上他處於青春期的荷爾蒙「作亂」期,前額葉「不成熟」期,這些「想反抗」、「不耐煩」、「荷爾蒙」和「不成熟」的多重壓力的交互作用下,他的行為就會像壓力鍋裏的食物一樣,當楊爸爸生氣的「火」一直加,鍋子壓力太大,便會一直發出聲音,哥哥很「正常的」當然就開始「吼──吼──」的叫個不停。

  而當這些噴出來的情緒汁液又會流到爸爸的怒火上時,火上加油的結果,當然是讓爸爸的那心中的怒火燃燒的更旺,爸爸也很「正常的」就會因為哥哥的態度而更火大、更生氣;面對更生氣的爸爸,荷爾蒙分泌旺盛的哥哥生氣指數、壓力指數直線飆升,比爸爸的氣更氣……。

  眼看著壓力鍋和火焰已經快一發不可收拾了,最後若爸爸有在這時候識實務一點,忍耐一下,這場火景便會先告一段落,再慢慢出現一些零星的火勢,等二方火氣稍降,爸爸再以說教的方式跟哥哥說道理,哥哥在聽道理時邊嘔氣或邊吼幾聲,爆動的場面便會緩慢落幕。

         但若爸爸也更兇,二個動物腦互相對峙的結果是上演動作片─爸爸朝生氣的兒子潑水記、摔書、用水管打兒子的腳;哥哥丟枕頭、摔椅子、潑水記、奪門而出記……

 

 

課題分離的頓悟

有一次上完阿德勒家長成長課程後,我和我先生又去拜訪一個長者,回家時已經11:50分了,先生看到兄妹倆還沒有洗澡,又生氣了。

那晚看到先生的行為和表情,我的心情一度也又要陷進情緒的漩渦中,開始又要準備幫忙緩頰,阻止先生生氣,但那天古軒老師說:「尊重另一半,他就會嚐到自然後果。」因為我總是要把先生的生氣當成自己的責任,結果總是處理的裏外不是人。當時這句話有如當頭棒喝,很神奇的是,這次我不生先生的氣了。我接納先生的生氣,不論斷,心情不隨之起舞,那是先生的選擇。

 

課題分離的結果

我提醒自己,尊重楊爸爸的做法;不過心裏正在打算如何在哥哥發現手機被沒收這件事之前,先去勸楊爸爸不要做這件沒收手機的事情,但念頭一轉,後來我覺得還是要讓哥哥去適應這樣的情況,畢竟他也是肇事者;不過,哥哥若發現手機被沒收了,有可能等一下又會發生青少年煩躁的哥哥又挑起爸爸的怒火的火上加油事件,該如何是好呢? 我靈機一動,想了一個說詞,看能不能先幫哥哥打一下預防針,等一下發現自己的手機被沒收時,不致於產生太大的火氣。

    我調整當下的複雜心情,試著以幽默的口吻告訴哥哥:「媽媽有一個好消息和個一個壞消息,你要先聽哪一個消息呢?」

哥哥說:「都可以。」
媽媽:「那我先說好消息喔,就是爸爸的身體健康,還有體力生氣,頭腦正常,還會生氣;壞消息是你的手機被收起來了。」

    還好,哥哥的反應和我戒備的心情,沒有同頻道,我以為哥哥要開始吼吼叫了,正準備出下一招來接他即將丟出來的煩躁情緒,沒有想到接到的是哥哥以口氣平靜的說:「我知道啊。」

    不但出乎我意料之外,更是令人欣喜,我馬上轉換心中本來要脫口而出的台詞:「爸爸又沒收你的手機,讓你覺得很煩哄,可是你這麼晚才洗澡……」改成「這麼神,你怎麼會知道,你在浴室洗澡,怎麼會知道爸爸走進你的房間又走出你的房間。」

    嘩啦嘩啦的水聲伴著哥哥柔和的聲音:「因為剛才看到爸爸的表情啊,很凝重,感覺可能要氣很久才會氣完,還有聽到爸爸開門走進我的房間,又從我房間走出來關門的聲音,感覺很生氣的聲音,應該是去拿我的手機了。」

    我笑笑說:「你的耳朵真靈,真會聽。」(也給寓大大的比了個讚,讚賞他能接受爸爸現在的做法,而沒有跟著爸爸的情緒起舞。)

    不過我還是担心哥哥會想急著把手機拿回來而心煩,所以就先跟哥哥說:「你先不用想著要趕快拿回手機,畢竟你自己真的太晚洗澡了,而且你最近都這麼累,爸爸很担心……」

    哥哥還是在嘩啦嘩啦的水聲中平靜的說:「沒差啦,反正我也不急著……」我再給他比個大大的讚。

 

課題分離的優點  好像打通任督二脈  尊重和接納

1.更容易實踐尊重:

雖然要能做到真的尊重對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也聽了好幾年的尊重理論,想了好幾年的尊重實踐,卻一直沒有能真的做到,總是在先生罵孩子時,就先批判先生,就覺得他這樣做就是錯的,我從來沒有尊重過他的選擇。

  終於,我自己的尊重課題,有了新的實踐,我試著去尊重先生面對小孩子晚洗澡而選擇生氣的情況,尊重先生沒收哥哥手機的情緒和行為,我想先生也在我的尊重當中覺得被接納、理解,所以他的生氣的情緒沒有繼續上升,他和孩子的事件沒有演變成更火爆的場面,也沒有演變成夫妻意見不合的吵架事件。

尊重先生在面對小孩子晚洗澡而選擇生氣的情緒,尊重先生沒收孩子手機的行為。尊重先生的選擇,他就會嚐到自然後果。先生不理性的處理方式、錯誤的推論邏輯,挑起哥哥的生氣情緒,生氣後對先生大吼,導致二敗俱傷……就嚐到自然後果了。

  尊重也等於不踩對方的界限,我不去踩你的界線,不去攪亂你線那邊的世界。不會因為雞婆、誤踩你的界線,造成反效果;本來是想幫忙居中協調,但語氣不好,和對方觀念不同,反而弄的自己一身腥。

 尊重也不會給對方評斷了。在尊重的過程中,練習去理解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看法,沒有對錯;有人選擇愛生氣,有人選擇孤僻;雖不認同對方的想法和做法,但接納他的如是。

 尊重對方,心裏便沒有比較心、評斷心;

尊重對方,對方感到被接納而對自我產生良好的觀感,心情自然愉悅有自信,從而啟動其向善向上的潛能,也能自我修復不適生存的行為模式。

 孩子能更清楚聚焦在自己的行為造成爸爸的不悅和担心;看到了爸爸媽媽都在為了共好而互相改變;看到了自己在面對自己的問題時,不需自責、不需防衛,只需要改變。

 

2. 更容易覺察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我慢慢可以分清楚先生的兇那是他自己的情緒慣性,不是因為我不好,或許我自己也有沒有做好的部份,是那部份要改變,不是我的「人」不好。我意識到這個「自憐」,並放下這個「自憐」,自然就沒有「被害人」心態。我的「傷心」、「難過心」自然就不出現了,因為傷心而衍生出的「生氣」情緒也漸漸消失了。

雖然要動搖自己的私有邏輯和固著的想法是很困難的事情,但因為有一個很重要的信念:任何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潛能。這個向上向善的潛能,會帶動自己的改變。

3. 更容易接納對方和自己:

雖然不認同先生這個生氣行為,但練習去接納,接納對方不是不想當個好父親,只是不知道如何當個好父親,就能多一份理解。

兒子在學校出現問題行為的狀況一直持續,從老師們的角度來看覺得「跟兒子媽媽講都沒有用」也是事實;但是我自己一直努力在改變當中也是事實。我選擇不用責備權烕的方式,選擇了一個繞遠路的方式,只是這個改變需要時間的助力。

更容易接納自己:要不要說這個評價,是老師的課題;如何面對評價的態度,是我的課題。接納別人的雅言,但也知道自己什麼,自己是自己情緒的主人。

甚至還可以自嘲:對啊,我能力不足,跟我講真的沒有什麼用。

4.更多創意的思考:

能同理先生的情緒,也能對青少年說出我們家的幽默創意對話:

「你們皮掐恰緊一點,不要欺負我老公。」

「媽媽有一個好消息和個一個壞消息,你要先聽哪一個消息呢?」

「那我先說好消息喔,就是爸爸的身體健康,還有體力生氣,頭腦正常,還會生氣;壞消息是你的手機被收起來了。」

5.更多的正向想法

 在先生這方,我化忍耐、化生氣為力量,平常寫不出來、說不出來的話,在生氣時卻很有靈感,我總是能在父子倆劍拔弩張後,掁筆疾書、鏗鏘有力的描述了先生的罪狀,告訴先生他的這些生氣、責備……等負向的做法有多麼的不恰當,會有這樣衝突的局面,完全都是大人主導出來的,要教孩子,也可以有不一樣的做法……當我寫完信、罵完先生的同時,氣也差不多消了。

在肇事者兒子這方,告訴兒子那是爸爸的方式,不要被爸爸的方式影響自己的心情;事情的焦點是要知道爸爸的生氣以及沒收手機的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去修正自己的行為;告訴哥哥每個人對同一件事的處理方法不一樣,媽媽和爸爸就不一樣,我不會用生氣的方式來處理;也告訴哥哥我們不能改變別人的想法和行為,不能改變爸爸生氣時會大聲說話的行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想法,不要因為爸爸的大聲或生氣,就跟著生氣 。

 6.更懂得感恩:

感謝先生,在我每次說他不是的信件中,他總能靜心、虛心的接受我的想法,還會回覆我「謝謝大師開示」或請我去投稿,讓我感受到其實努力的人不只是我,還有先生也很努力。

  感謝   哥哥不但不生氣,也他知道自己不對,一直跟爸爸道歉自己疏忽時間了。睡覺前也不像以前一樣一直要「盧」到爸爸答應把手機拿出來還他,反而跟爸爸說要記得餵我的手機喔!

       哥哥去睡覺後,我調侃楊爸爸:「你沒收了小孩的手機和平板,然後還要幫他們餵平板和手機,幫他們充電。

7.更健康、更有愛的彼此連結

這次的「小孩太晚洗澡,爸爸生氣沒收手機」事件,我們家的總生氣情緒指數和以前相較,真是天壤之別,竟然只有爸爸生著指數比以前低的氣;哥哥知道晚洗澡對爸爸不好意思,沒有生氣;我接納爸爸的生氣,內心是平靜的。   

而我呢?我從一開始的課題分離,尊重先生的選擇;然後是有點緊張,担心父子倆會不會又劍拔弩張;再來是驚訝,這結果太出乎意料之外了;最後是很感動的感覺一直增溫著,心頭一陣悸動,眼眶一度溼潤。

能以這樣溫和感人的方式落幕,我很意外,更是感動。有情的家庭就會有好事發生,昨晚的這一幕是好幾年的眼淚和改變交織而成的。

 

後記:雖然我我努力的想透過不責備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因為遇到豬隊友而更感吃力,甚至一度覺得無力,但也都在我努力不放棄下,今天終於有一些小花苞了。

雖然不會因為我頓悟了課題分離,從此全家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後來哥哥還是常常會被爸爸的情緒影響而生氣煩躁,我自己雖也會常因為爸爸不成熟的管教而「氣噗噗」,但還是努力的去練習,練習改變想法,情緒自然會改變了。

養孩子就是不斷的修煉,並在每一場親子衝突的中場休息中,去思考調整一個戰略,創造另一條有效的、愉快的神經迴路,這條迴路會因為常常使用它而變成慣性迴路;而舊有的、慣性的、無效有害的神經迴路,因為不常使用就會愈來愈萎縮。大腦和肌肉一樣,愈鍛鍊,愈強壯。要選擇什麼神經迴路也操之在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羊媽媽 的頭像
    羊媽媽

    露水的寓見孩子‧琳潤幸福的部落格

    羊媽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